形态描述
形态 体比瓶鼻海豚小,平均体长约2.3 m。雄性略大于雌性,中国海域雄成体的体长可达2.76 m,雌成体可达2.54 m(Gao et al.,1995)。喙短而结实,喙与额隆间有1条明显的凹痕。下颌略突出至上颌之前。眼位于口角后上方。新月形的呼吸孔位于头背后部中央。鳍肢梢端尖,后缘近基部处后凸。背鳍高,镰刀形,位于体背中部。尾叶后缘弯曲,中央有1个缺刻。喙长115~137 mm,为体全长的5.1%~6.2%,与瓶鼻海豚比相对较长(周开亚,1987)。
体背及体侧面灰黑色,在背鳍下方通常有明显的浅灰色条纹。腹面白色,成体在体侧下部及腹面两侧有暗色纵长形斑点,或体腹面遍布暗色斑点。其他色斑与瓶鼻海豚相似。
最大颅基长497 mm。头骨宽。吻突短,其基部宽,趋前渐窄,先端钝尖。侧面观吻突中段的前颌骨显著隆起,背面观吻突后1/3部略收缩;硬腭平坦无深纵沟;犁骨明显;翼骨宽且彼此相接。下颌联合短。上、下颌各有20~27对结实的齿。
椎式:C7,T12~13,L12~15,Ca26~29=60~61.
体背及体侧面灰黑色,在背鳍下方通常有明显的浅灰色条纹。腹面白色,成体在体侧下部及腹面两侧有暗色纵长形斑点,或体腹面遍布暗色斑点。其他色斑与瓶鼻海豚相似。
最大颅基长497 mm。头骨宽。吻突短,其基部宽,趋前渐窄,先端钝尖。侧面观吻突中段的前颌骨显著隆起,背面观吻突后1/3部略收缩;硬腭平坦无深纵沟;犁骨明显;翼骨宽且彼此相接。下颌联合短。上、下颌各有20~27对结实的齿。
椎式:C7,T12~13,L12~15,Ca26~29=60~6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与瓶鼻海豚相同,但个体较小。短而结实的喙相对长于瓶鼻海豚的喙,喙与额隆间有1条明显的凹痕。背鳍高而呈镰刀形,位近体背中部。腹面具暗色斑点。
生物学
栖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在非洲东部自好望角至红海,向东经波斯
湾、孟加拉湾达到中国台湾,向北达到琉球和九州之间的奄美诸岛。还分布在夏威夷群岛和热带东太平洋。
对印度洋瓶鼻海豚的生物学了解得很少。1994年在北纬25°~3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水域中发现印度洋瓶鼻海豚心群,共171头(杨光等,1997);1998年5~6月在厦门一东山海域观察到9群,最大的群由20头组成,计算其种群密度为0.0436±0.0286头/km2。印度洋瓶鼻海豚有时与点斑原海豚组成混合群(杨光等,2000)。在中国海域的14头做年龄鉴定的印度洋瓶鼻海豚标本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头15年的雌性
(Gao et al.,1995)。
食鱼类、头足类等。在拖网和围网作业时可见到成群的印度洋瓶鼻海豚在渔船附近活动摄食。这种习性导致一些印度洋瓶鼻海豚被渔网误捕而死。在中国近海的瓶鼻海豚有时被围网和拖网误捕,少数被刺网误捕(Zhou and Wang,1994;杨光等,2000)。印度洋瓶鼻海豚和瓶鼻海豚一样容易饲养,训练后可作海豚表演。
根据线粒体DNA控制区386 bp片段的序列,在采自中国海域的19个印度洋瓶鼻海豚样品中发现11个单元型,其单元型多样性为0.93(Wang et al.,1999)。
湾、孟加拉湾达到中国台湾,向北达到琉球和九州之间的奄美诸岛。还分布在夏威夷群岛和热带东太平洋。
对印度洋瓶鼻海豚的生物学了解得很少。1994年在北纬25°~3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水域中发现印度洋瓶鼻海豚心群,共171头(杨光等,1997);1998年5~6月在厦门一东山海域观察到9群,最大的群由20头组成,计算其种群密度为0.0436±0.0286头/km2。印度洋瓶鼻海豚有时与点斑原海豚组成混合群(杨光等,2000)。在中国海域的14头做年龄鉴定的印度洋瓶鼻海豚标本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头15年的雌性
(Gao et al.,1995)。
食鱼类、头足类等。在拖网和围网作业时可见到成群的印度洋瓶鼻海豚在渔船附近活动摄食。这种习性导致一些印度洋瓶鼻海豚被渔网误捕而死。在中国近海的瓶鼻海豚有时被围网和拖网误捕,少数被刺网误捕(Zhou and Wang,1994;杨光等,2000)。印度洋瓶鼻海豚和瓶鼻海豚一样容易饲养,训练后可作海豚表演。
根据线粒体DNA控制区386 bp片段的序列,在采自中国海域的19个印度洋瓶鼻海豚样品中发现11个单元型,其单元型多样性为0.93(Wang et al.,1999)。
国内分布
东海:浙江(舟山朱家尖)、福建(平潭、厦门、东山)、台湾(澎湖、新竹),南海:广西(北海)、香港。